大马七个全国性主要华团;董总、教总、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留台联总、校友联总和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在5月26日和副首相兼教育部长的丹斯里慕尤丁举行会谈。
慕尤丁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华文独立中学不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并表明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和不拨款给独中的立场。(这一切在报章上均已报导,也引起华社的普遍不满。)
我对这件事从开始就根本不抱有些许乐观的看法,因为,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认真地看待独中存在的问题。
要维持民间非营利教育体系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所以政府长年以来都是在冷眼看独中,就在看”你们能支撑多少年”,任由独中自生自灭。还好,大马华社很争气,还有一群又一群很有办学理念的领袖如林连玉先生,沈慕羽先生,林晃升先生,陆庭谕老师....等等华教斗士,前扑后继,独中才能在这数十年来自力更生,逆流而上,赢得世界的掌声,承认独中学术水平,也接受高中统考文凭的各国大学越来越多,偏偏少了来自大马政府的大专院校。
过去独中在非常艰困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辛苦经营,也逐渐打造出一片天,虽苦但也苦得开心。(大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亦不拨款给独中,不过,一些州政府并没有漠不关心独中,如沙巴州自八十年代开始就常年拨款援助独中。)
现在中国和平崛起,大大提高中文的经济价值,独中也开始渐入佳境,过去, 大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亦不拨款给独中 ,我们也熬过去了,今天,形势大好,我们有迫切的必要去要求大马政府承认独中吗?再加上,大马政局的演变,执政的国阵政府所拥有的时间不多,只有三年多左右去扭转乾坤,时间对国阵不利,时间在我们这边,根本不必急,以平常心看待没有与时并进之大马政府,以及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当政者的心态。独中过去能辛苦经营,今日应是以逸待劳快乐经营。
各大马独中及华文教育工作的同道们,漫漫前路虽坎坷难行,风雨依然交加,但我很乐观的期待大马独中的艳阳天,一起努力吧,不经一番寒彻骨,岂能赢得梅花扑鼻香!
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
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2009年5月22日星期五
终于有人明白了
教长:限制SPM报考科目.更公平遴选奖学金得主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说,政府计划限制大马教育文凭(SPM)考生的报考科目。
他说,这是为了确保,在遴选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人选时,当局能更公平地比较,谁才是最符合资格的奖学金得主。
慕尤丁在副首相办公室接见巫统女青年团代表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们应该为可报考多少个科目设下一个限制……为何他们要报考多达20个科目,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在补习班学习的。”
他说,目前,一些学生获得奖学金,另一些却没有;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根据考获多少个A来决定,若他们考获14A、15A或20A,他们成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当然更大。
“在寄宿学校只考获9科或10科A的学生肯定不能跟考获更多A的学生竞争。”
慕尤丁说他并非针对任何人,但是这个课题已经造成某方面的不满,因为他们不能报考特定数目的科目。他说,那些在寄宿学校的学生已经被告知只能报考一定数目的科目,以便当局能以“苹果”与“苹果”比较。(转自星洲日报 21-5-2009)
当我看到这篇报导时,心想;终于有高官显要总算搞明白了;那无天无日的追逐A的梦终于有可能会醒了。副首相说:“为何他们要报考多达20个科目,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在补习班学习的。” 其实不是“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很多科目根本没有学校在教”!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说,政府计划限制大马教育文凭(SPM)考生的报考科目。
他说,这是为了确保,在遴选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人选时,当局能更公平地比较,谁才是最符合资格的奖学金得主。
慕尤丁在副首相办公室接见巫统女青年团代表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们应该为可报考多少个科目设下一个限制……为何他们要报考多达20个科目,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在补习班学习的。”
他说,目前,一些学生获得奖学金,另一些却没有;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根据考获多少个A来决定,若他们考获14A、15A或20A,他们成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当然更大。
“在寄宿学校只考获9科或10科A的学生肯定不能跟考获更多A的学生竞争。”
慕尤丁说他并非针对任何人,但是这个课题已经造成某方面的不满,因为他们不能报考特定数目的科目。他说,那些在寄宿学校的学生已经被告知只能报考一定数目的科目,以便当局能以“苹果”与“苹果”比较。(转自星洲日报 21-5-2009)
当我看到这篇报导时,心想;终于有高官显要总算搞明白了;那无天无日的追逐A的梦终于有可能会醒了。副首相说:“为何他们要报考多达20个科目,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在补习班学习的。” 其实不是“其中一些科目甚至是学校没有教导的”而是“很多科目根本没有学校在教”!
我期盼副首相能真正协助把我国的教育政策回归正轨,脚踏实地,别太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办学报告。
(不过,我对当局以后会如何公平地比较,如何更公平遴选奖学金得主,心里还有所保留。)
(不过,我对当局以后会如何公平地比较,如何更公平遴选奖学金得主,心里还有所保留。)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勇者无惧...林连玉精神抽新
【林连玉基金联络委员会】访问团于昨天上午到访吧巴中学,除了跟学生们讲述我国华教故事外,也与吧巴区华社团体领袖及热心人士进行交流。
林连玉基金联络委员会访问团包括联络委员会主任吴建成校长,副主任莫泰熙,董事黄祥胜及宣传主任温文豪,前任亚庇崇正中学校长曾桂安也陪同他们到访。
莫泰熙在跟吧中同学们谈华教故事时;特别强调林连玉先生对华教的贡献,他说;林连玉先生为了捍卫华教,连公民权被褫夺,教师注册证被吊销,也毫不畏惧,他那不畏强权的奋斗精神,是华教精神的支柱及领航者。林连玉先生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后;其精神不死,他说;林连玉先生为我华社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精神典范,因此被尊称为“族魂”。为了纪念他对民族、国家的贡献,华社设立了“林连玉基金”,现正拟建立他的纪念馆。
他说;随着华教族魂林连玉逝世多年,新一代没有接触过这名先贤,因此,林连玉基金扮演着唤醒及推动其精神的工作,此趟沙巴行也是向年轻的一代进行宣导工作。他说;该基金会在全国发动“独中生家家十元捐献运动,以筹募林连玉文化中心建设基金。他希望在筹款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林连玉先生有所认识,从而了解华文教育的传承不易,进而产生感恩之心,并珍惜学习母语教育与文化的机会。
联络委员会主任吴建成校长在讲述林连玉的生平时称;林连玉先生主张的“多元精神,共存共荣”在现在的时代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行性,他指出,目前林连玉基金会正在积极筹款,以兴建林连玉纪念馆,以利用有关纪念馆来宣扬多元种族的思想及主义。
他举例印度圣雄甘地,美国黑人,南非黑人在争取平权的历程,来勉励我国华社继续跟林连玉抗争的路线,他认为,林连玉精神是一种朴实精神,不只是华族争取华教平等这般简单,其他种族亦在争取平权。他深信,林连玉精神有了新的历史条件,林连玉生前所追求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吴建成校长说;必须推广林连玉精神及深入耕耘,华教才会有所进展。他认为我国华教工作者有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本身的组织却出现萎顿,那就非常可惜,因此,林连玉精神的贯彻及推广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林连玉先生高风亮节,他勇于批龙甲,敢向极端的种族沙文主义者搏虎头,大马华裔同胞都应学他那一身傲骨,在林连玉先生身上我们看到圣贤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的精神,林连玉先生深知处在多元民族的国家里,政府要有“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观念,国家才能和谐繁荣。)
林连玉基金联络委员会访问团包括联络委员会主任吴建成校长,副主任莫泰熙,董事黄祥胜及宣传主任温文豪,前任亚庇崇正中学校长曾桂安也陪同他们到访。
莫泰熙在跟吧中同学们谈华教故事时;特别强调林连玉先生对华教的贡献,他说;林连玉先生为了捍卫华教,连公民权被褫夺,教师注册证被吊销,也毫不畏惧,他那不畏强权的奋斗精神,是华教精神的支柱及领航者。林连玉先生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后;其精神不死,他说;林连玉先生为我华社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精神典范,因此被尊称为“族魂”。为了纪念他对民族、国家的贡献,华社设立了“林连玉基金”,现正拟建立他的纪念馆。
他说;随着华教族魂林连玉逝世多年,新一代没有接触过这名先贤,因此,林连玉基金扮演着唤醒及推动其精神的工作,此趟沙巴行也是向年轻的一代进行宣导工作。他说;该基金会在全国发动“独中生家家十元捐献运动,以筹募林连玉文化中心建设基金。他希望在筹款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林连玉先生有所认识,从而了解华文教育的传承不易,进而产生感恩之心,并珍惜学习母语教育与文化的机会。
联络委员会主任吴建成校长在讲述林连玉的生平时称;林连玉先生主张的“多元精神,共存共荣”在现在的时代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行性,他指出,目前林连玉基金会正在积极筹款,以兴建林连玉纪念馆,以利用有关纪念馆来宣扬多元种族的思想及主义。
他举例印度圣雄甘地,美国黑人,南非黑人在争取平权的历程,来勉励我国华社继续跟林连玉抗争的路线,他认为,林连玉精神是一种朴实精神,不只是华族争取华教平等这般简单,其他种族亦在争取平权。他深信,林连玉精神有了新的历史条件,林连玉生前所追求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吴建成校长说;必须推广林连玉精神及深入耕耘,华教才会有所进展。他认为我国华教工作者有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本身的组织却出现萎顿,那就非常可惜,因此,林连玉精神的贯彻及推广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林连玉先生高风亮节,他勇于批龙甲,敢向极端的种族沙文主义者搏虎头,大马华裔同胞都应学他那一身傲骨,在林连玉先生身上我们看到圣贤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的精神,林连玉先生深知处在多元民族的国家里,政府要有“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观念,国家才能和谐繁荣。)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吧中学生在全州母亲节征文比赛中获奖
(吧巴中学的李嘉敏(左)和张瑞蓉(右))
吧巴中学的高中三班李嘉敏同学和高中二班的张瑞蓉同学在诗华日报二零零九年母亲节征文比赛中荣获中学组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以一篇《妈妈的手》的作品而获得中学组第二名的李嘉敏说,当初参赛的想法很单纯,纯粹为参赛而参赛,能否获奖则不放在心上。她坚持要把作文用心地写好,把心中想对妈妈说的话语用文字一一表达。含蓄的她并没有勇气面对面直接感谢妈妈一直以来的爱护和照顾,所以她藉这个征文比赛表达对妈妈感恩。
她说;当她获悉得到亚军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影像就是她的妈妈,赶紧拨电话
告诉她妈妈她得奖了!从妈妈那开朗的笑声中,她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喜悦。同时,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评审的青睐,无疑也是一种对她的肯定。间接地提高了自己对写作的信心。
张瑞蓉同学说,她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甚么名次或奖金的,在写的当儿,她只是一心想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觉和感受给记录下来,赞颂着妈妈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成绩公布后,她的心里是满足的,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成就,而这次的得奖成了她今年送给母亲最好的母亲节礼物。张瑞蓉同学的得奖作品是《不倒翁,倒了》。
这项全州性的征文比赛共分为小学组,中学组和公开组。在中学组方面,共有六十四份来自各地中学的作品参赛角逐优胜。担任评审的老师在优胜名单揭晓时表示,在中学组和公开组方面,参赛文章的内容水准整体都相当高,表述方式和格调传统与创新兼备,竞争激烈。
(张瑞蓉同学的得奖作品《不倒翁,倒了》可以鏈接以下部落
http://hishikoyung.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
吧巴中学的高中三班李嘉敏同学和高中二班的张瑞蓉同学在诗华日报二零零九年母亲节征文比赛中荣获中学组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以一篇《妈妈的手》的作品而获得中学组第二名的李嘉敏说,当初参赛的想法很单纯,纯粹为参赛而参赛,能否获奖则不放在心上。她坚持要把作文用心地写好,把心中想对妈妈说的话语用文字一一表达。含蓄的她并没有勇气面对面直接感谢妈妈一直以来的爱护和照顾,所以她藉这个征文比赛表达对妈妈感恩。
她说;当她获悉得到亚军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影像就是她的妈妈,赶紧拨电话
告诉她妈妈她得奖了!从妈妈那开朗的笑声中,她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喜悦。同时,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评审的青睐,无疑也是一种对她的肯定。间接地提高了自己对写作的信心。
张瑞蓉同学说,她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甚么名次或奖金的,在写的当儿,她只是一心想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觉和感受给记录下来,赞颂着妈妈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成绩公布后,她的心里是满足的,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成就,而这次的得奖成了她今年送给母亲最好的母亲节礼物。张瑞蓉同学的得奖作品是《不倒翁,倒了》。
这项全州性的征文比赛共分为小学组,中学组和公开组。在中学组方面,共有六十四份来自各地中学的作品参赛角逐优胜。担任评审的老师在优胜名单揭晓时表示,在中学组和公开组方面,参赛文章的内容水准整体都相当高,表述方式和格调传统与创新兼备,竞争激烈。
(张瑞蓉同学的得奖作品《不倒翁,倒了》可以鏈接以下部落
http://hishikoyung.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一篇值得大家细读,深思的文章-----遭遇美国教育(转贴)
(这是一篇中国人高钢写的文章,我觉得值得东方国家教育工作者一读)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美国教育,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但是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有兴趣看原文《遭遇美国教育》,可以链接http://www.xingwu.net/zhuanye/zaoyu.htm)
订阅:
博文 (Atom)